收購相機,收購鏡頭

我算半職業攝影師。工作與鄉村文化建設有關。主題就是人、人與人的互動,人的勞作、生產和日常。每個月快門數1000上下一年一萬多。自2017年購入A7第一代沿著A7M2 升級至2018年9月的A7R2 。A7一代的照片曾噴繪至三米高的廣告布作展。A7M2其實足夠使用。升級A7R2就是看中靜音快門。後來發現該功能實用有限不少室內光線下出現橫條紋。高畫素亦帶來寫入速度變慢及儲存量翻倍。

當然,A7R2的亮處對焦速度有明顯提升。而取景器效果、日光下的畫質,並沒有比A7M2有質的變化。

在夜晚白熾燈、舞臺燈光下,綠紅的渲染、細節分辨能力,A7R2有可見的提高。

A7M2 曾出現防抖系統壞掉維修,A7R2未見此狀況。

2019年曾重新用回A7一代,這才明顯感覺到第一代機身的侷促:快門時滯、振動明顯、暗光下的畫質劣化、對焦明顯變慢等等。也才些許感慨,自己兩年前就用A7+28-70套機拍出了滿意的作品。所以很多器材(及工具)的效能始終是溢位的,我們需要追趕的,恐怕是自己對美的認知,對生活的提煉。

對了,我們連續兩年為村民辦了雜誌,特種紙印刷,16開本,A7系列的畫質一直表現不錯。

我也用它拍過4K的十分鐘宣傳片,以及日常活動的記錄片斷。索尼的視訊能力,我一直很放心。

電池續航不夠,確實影響集中時間段的高頻率實拍。百分之二十的光線下,對焦和快門時滯會影響我的工作,但在可接受範圍內。冷機(類似於車)狀態開機需等待數秒,錯過不少好鏡頭。但這些都不是大問題。倒是電池的不足,會時常讓我分心。揹包裡需備三塊,帶上雙充才足夠踏實。

手感、尺寸、重量都討人喜歡。我也曾幾度想試試6D 5D D800系列,一旦在櫃檯瞅見旁邊的A7M2,這些單反都有相形見絀之感。後者確實精緻小巧,又達到足夠我使用的水準。為何不愛?

24-70/4 足夠快拍時應付各種場合,適合旅行。FE28/2勝在價效比,其畫質確實未到優秀水準,我寧可用變焦代替它。FE35/2.8小巧又清晰,屬於沒毛病的高價效比鏡頭。蔡司的畫質從來不會拖後腿。唯一的瑕疵是,當它和RX1系列的作品相比較時,後者更溫和,更像上個世紀古典的詩歌。

FE55/1.8 無可挑剔,除了貴。於我是唯一的人像鏡頭。

騰龍28-75/2.8 非常好。適合我這樣拍攝多種題材的人。奇異的是成像感覺比蔡司定焦35/2.8要迷人。除了重,除了長。如果和24-70/4 類似體積,我會更堅定地推薦它。也因為重量及體積,我後來出售,並重新用回兩顆原廠小鏡頭。

當A7R2轉接各類鏡頭時,尼康AIS系列價效比最高,儘管轉接環粗大,轉接後密封性不好進灰,也有相當高的實用價值。也能看出尼康F1.4 F2大光圈系列的價值:同等光圈下,它們色彩比小光圈同焦段鏡頭更濃厚華麗。

因為A7R2至今在二手店已有不到7000的價格,仍是我的首選。A7R3 同等成色需增加5000元額外投入,以及更重更昂貴的電池,所以,我可以再等等。

樣圖畫質均有很大壓縮。僅供參考。


2020年9月 補充:

今年8月開始換了R3 用了一個月,前陣子出了,換回了R2。理由如下:

1.R3的取景器據說顯示質量提升很多,但在我看來,更明顯的邊緣鋸齒狀,更高的銳度,給實際拍攝取景帶來不適感,反而更多一點

2.R3的暗部對焦速度沒有明顯的可感覺提升。快門聲更脆(也更響亮),快門按鈕響應速度明顯提升,但在極限條件下,比如近距離突發事件對焦、逆光下前後景切換對焦的響應速度,R3和R2沒有可感知的差別。也就是說,仍然有提升餘地。

3.在設定了單次對焦及單張拍攝的前提下,快門按鈕響應過分靈敏,經常自動切換為兩張連拍。

4.更寬大的機身手柄,並未帶來握持感的改善。我的理解為,這麼小巧的機身,本身就沒有人體工學的優勢。增加了體積的手柄,並未提升更好的實拍感受

5.明顯的優勢:續航增加了一倍。而我手裡有很多塊遺留的R2電池可以彌補。

6.R3的二手行情比R2 高出近5000元。

這是今年上半年鄉村專案的最新樣片,都是R2+索尼 55 1.8、 35 2.8 或28 2 拍攝的。壓縮RAW檔案轉TIFF。

9月,我在村裡舉辦了個人攝影展。24寸啞光紙微噴。我仔細做了後期,加了顆粒和暖調。4200萬畫素的分辨能力確實相當出色。但也要說,1600畫素的照片,或者1600萬畫素的膠片掃描檔案(DPI3200),也能滿足24寸的輸出。拍攝內容是首先需要考量的。

收購相機,收購鏡頭
收購相機,收購鏡頭

村民們很開心。

當然,無需數碼工作的時候,我最喜歡的,還是膠片相機。

文中所引用例圖,都用手機APP 調了媚俗的色彩(^_^)。不代表原始成畫素質。僅供參考。

收購相機,收購鏡頭